0
客製化專區
【吃吃】台北甜點| 減糖減油 MAMALIA媽咪里啦手工餅乾之彌月禮盒

Hello Mandy

【吃吃】台北甜點| 減糖減油 MAMALIA媽咪里啦手工餅乾之彌月禮盒

May 24 - 2020 


截圖 2020-05-23 下午6.12.44.png
#這是一盒有溫度的手工餅乾
今天收到朋友寄來的彌月禮盒♥
(沒想到也漸漸到了一直收彌月禮盒的年紀啊~)
一般彌月禮盒都是收到蛋糕或油飯居多,
沒想到今天收到一打開竟然是我愛吃的手工餅乾!
IMG_6671.JPG
「開間有溫度的店,做個有溫暖的人。」
MAMALIA媽咪里啦品牌理念和他們的餅乾一樣很有溫度,
民國86年開始,
創辦人李媽咪一步一腳印從零開始研發,
嚴選澳洲進口安家奶油,保有濃郁乳香,
使用聯華麵粉媲美日本規格等級的麵粉,
採用減糖減油方式製作,
再搭配各類配料素材,如新鮮水果、核桃、雜糧和花茶葉等,
每款餅乾的口感跟風味皆呈現出不同的特色♥

一盒餅乾共有六種口味,
每一種口味有五片,
禮盒整體感覺非常精緻。

IMG_6676.JPG
粉嫩嫩款是天使之戀,
同款還有天使之翼粉藍藍的顏色,
提供給新手媽媽們更多選擇呢!
IMG_6677.JPG
內盒包裝上層還有一層封膜,
很容易可以掀開,
是無敵貼心的包裝啊~
而且封膜還有小驚喜♥
IMG_6678.JPG
封膜上印著Mamalia handmade cookies的燙金字樣,
超美超精緻的呀,
少女心爆表的美麗設計~
IMG_6679.JPG
封膜拿開之後裡面是一片片手工餅乾,
每一片餅乾都有單獨包裝感覺很乾淨衛生呢!
IMG_6680.JPG
內盒附的折疊小卡,
有每一款餅乾的口味介紹。
開箱到目前為止,
所有的設計細節讓我覺得超級貼心的,
我承認,
我是一個還沒開始吃就已經被包裝收買的女子♥
IMG_6683.JPG
餅乾禮盒的後面有製造日期和有效期限,
常溫手工餅乾彌月禮盒還有一個超大的好處,
就是比較能存放,保存期限比較長,
不會一收到就要趕著吃完!
可以慢慢享用♥
IMG_6685.JPG
登場!看起來超級好吃的!!
我是邊拍邊阻止自己口水流出來的狀態…
六種口味手工餅乾,
光是用看的就覺得非常真材實料啊!
你們看那個巧克力豆和蔓越莓乾,
還有伯爵茶的碎茶葉都看得到,
接下來一塊一塊近拍,
每一張都可以看到餅乾的紋路和真材實料哦!
IMG_6687.JPG
巧克力豆餅▲
可以吃到巧克力豆的口感,
不會過於甜膩有點苦甜味,
和外面那種很膩的巧克力餅乾完全不同,
巧克力愛好者絕對會很愛。
IMG_6688.JPG
咖啡杏仁▲
看它那杏仁的分佈密度,
幾乎是每一口都吃得到杏仁,
咖啡香氣一吃下去從口腔直奔鼻腔,
深得我那,一天一咖啡的爸爸喜愛♥
IMG_6689.JPG
香橙圓餅▲
有沒有看到餅乾上面一塊塊的香橙皮,
吃下去真的是香橙的天然香氣,
完全沒有那種香精刺鼻的味道,
這款我超喜歡!
榮登心目中所有口味第一名!
IMG_6691.JPG
雜糧燕麥▲
看起來就像是把燕麥裡的纖維加上一些果乾堅果,
全部濃縮製作成這塊小餅乾,
吃下去每一口都以為自己在吃真正的燕麥,
超級真材實料不誇張的~
IMG_6692.JPG
伯爵紅茶▲
上面細細碎碎的都是伯爵茶葉打碎的原料,
每一口都有濃濃的伯爵紅茶香氣,
是一款非常清爽的餅乾,
很適合來杯牛奶搭配這塊餅乾呀!
IMG_6693.JPG
蔓越莓▲
吃這塊的時候媽媽說了兩次,
『怎麼每一口都是蔓越莓啊』
你們就知道MAMALIA媽咪里啦有多下重本原料製作了吧!
IMG_6682.JPG
很喜歡這次收到的手工餅乾彌月禮盒♥
每一片都真材實料,
而且不會甜膩,
收買了我這個很怕吃太甜膩卻又離不開甜食的胃!
IMG_6686.JPG
MAMALIA媽咪里啦手工餅乾彌月禮盒,
養身取向減糖減油的配方,
很適合現在越來越注重養身的大家,
也提供給在尋找彌月禮盒的媽咪們更不一樣的選擇♥

【店家資訊】媽咪里啦
官網: https://mamalia.tw/
粉絲團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mamaliamamalia
Instagram:  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mamalia1997/?igshid=19cvbf98juad6
店址:

  1. 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235號 (02) 2928-9275
  2. 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60-2號 (02) 2751-7306

營業時間:11:00-21:00




本文皆為本人親自試用過後的體驗心得僅供參考。
產品成分及功效說明,引用商品或官網(含粉絲團)所載,

每個人飲食習慣、體質膚質不同,實際食用體受依每個人體驗為主。


原文採至:https://www.vogue.com.tw/beautyblog/hellomandy/article/6422



分享故事